程之(ZhiCheng)
地区:中国,湖北,武汉生日:1926-02-03
星座:水瓶座职业://导演
简介:
程之(1926—1995),原名会春、春荪,祖籍湖南宁乡,1926年2月3日出生于湖北武昌,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程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程颂万,号十发居士,精通诗词、书画、篆刻,清末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学堂监督(院长),父亲程君谋,是著名京剧票友,曾灌制、出版唱片十余张,并整理、出版潭派代表剧目多出,五十年代末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程之自幼喜爱京剧,六岁便无师自通学回了拉京胡,八岁到电台播音,唱京剧,十一岁时就灌制了京剧唱片《御果园》,从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脸”的雅号。 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进复旦经济系。因他酷爱演剧,在复旦念书期间参加了由当时《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义演的剧目是《富贵浮云》,导演是黄佐临先生。
1945年1月1日,程之辍学,正式下海演话剧,加入了由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从此走上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演艺生涯。
1947年,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假凤虚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号理发师”,影片中五号理发师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程之又拍摄了《夜店》、《腐蚀》等十几部影片。
1952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联影”并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期间,程之又先后参加了《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影片的拍摄。其中程之在《我这一辈子》中扮演警察局长一角的出色演技,使他荣获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次颁发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
从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十四年中,程之又参加拍摄了《鸡毛信》、《家》、《红日》、《魔术师的奇遇》、《铁窗烈火》、《飞刀华》、《沙漠追匪记》等二十余部影片。在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京剧《空城计》、《捉放曹》等,并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对台广播节目京剧清唱、相声等,为使台湾人民了解祖国、为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程之未能幸免,一夜之间由革命群众变成了“革命的对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厂察看,参加所谓的“学习班”,即变相的“隔离审查”,一关就是十个月。1968年5月,学习班结束。 1969年,电影系统大批人员下放到奉贤的“五七”干校劳动,程之仍作为“审查对象”,在“干校”劳动了四年。1973年,程之被列为第一批回厂参加工作的人员之一。回厂后,他即参加了影片《难忘的战斗》的拍摄。1975年1月1日,他又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对外公演的话剧《春苗》,扮演重要角色“杜院长”,这是他从艺三十周年的纪念日。
1978年程之参加了上影厂“文革”后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务》的拍摄工作。随后,又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与此同时,他还导演了话剧《甜蜜的事业》。
1980年,程之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的话剧《镀金》的演出;参加了影片《爱情啊,你姓什么》的拍摄。除了参加《笔中情》、《御马外传》等影片的拍摄外,还为影片《曙光》中的“贺龙”一角配音。
1994年底,拍摄了《子夜》、《邮缘》、《开枪,为他送行》、《愁眉笑脸》、《风流局长》、《神猫与铁蜘蛛》等八十余部影片。导演了电视片《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吃白》、《隐患》等;参加拍摄的电视剧有《电视塔下》小品系列、《西游记》(第六集)、《春蚕、秋收、残冬》、《立体交叉桥》、《阿Q和他的子孙》、《牡丹亭》、《哀乐江湖》、《咸菜街轶事》、《小绍兴传奇》等等;并改编、导演、主演了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导演了京剧电视艺术片《李逵探母》等。同时,程之还主持了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上海滩》栏目。
程之从五十年代起,就为译制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剑客》、《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牛虻》、《雾都孤儿》等,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同时,他还为不少国产美术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济公斗蟋蟀》、《茅山道士》、《三只狼》等,其中《三只狼》一片还获得国际大奖。 程之的相声,不仅能说,而且会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61年,程之和于飞一起为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表演,程之自己创作的相声《化妆、火葬》,赢得两位总理的开怀大笑。
程之1995年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