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吧为您提供1981年由艾萨克·斯特恩 戴维·戈卢布 宋庆龄 伦纳德·伍德科克 主演,默里·勒纳 导演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原名《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又名《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79年斯特恩在中国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史坦在中国》电影在线观看,《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百度云网盘资源以及《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高清mp4迅雷下载,《从毛泽东到莫扎特》BT下载,希望您能喜欢!
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此电影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多好的人民啊!那么多富有才华的人被限制,被压制,一旦松绑,才华就像井喷一样。那么流利英语详细讲自己文革被虐待经历的音乐学院副院长,在1981年,公开接受外媒采访,说出自己的遭遇也是非常勇敢的吧!还有看到那个大提琴家王健了吗?是不是有点像马云,而且是所有演出的年轻人里面最出众的。
感觉Stern少少几句话都是敲打在关键点上;看到了许多上世纪标志性的羞腆的笑容。一直很羡慕古典音乐可以function like一门世界通用语言,虽然我也弹古筝但还达不到世界性的交流;没关系我还有世界通用的“建筑设计”语言哈哈...哦对还有迷影...
少年时就看过,今天翻出重看。拍的是大师不远万里来中国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染中国音乐人,实则是向西方观众传达处在开放前夜的渴望接触世界的那个中国的真实影像。文革亦是一条隐藏的主线。谭老的回忆乃是全片最感人的所在。当年的知识分子对于历史不公尚能直抒怨气,如今却只有逃避了
“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表白,而音乐甚至可以表达更多语言” 用激情去演奏丰富的色彩,点亮崭新的人生。
这纪录片太好了~!居然就那么直接的谈起了文革。。。王健从小就一副苦瓜脸,当年还是萌娃啊~!!当年的北京还是蓝蓝的天,还是全是自行车和电车,没有堵车。。。。我还没出生的年代,如今看来觉得有趣~!
与安东尼奥尼作为旁观者冷静观察中国社会的不同,后者用艺术勾勒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音乐这种世界性语言亲切善意的与之沟通。客观视角下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物质贫瘠但善良勤恳,对曼妙的西方艺术有着诚挚的渴望。没有自由奔放的灵魂的民族,怎么能拥有好的音乐呢?
电影片名就很有思想!大师给我们的启示是全方位的。“钢琴事件”反映的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内心的追求。在斯特恩的眼里,武术、体操、乒乓球、杂技....世间处处都充满着音乐的律动。
中国人还是含蓄甚至羞于尽情释放自己的感情。这是比技巧更关键的。这跟几千年的文化有关,也跟文革的残害有关。全上海找不出一架好钢琴不是很悲哀吗。谭抒真老爷子,像你致敬。
当老教授用英语说出文革时期的遭遇的时候 电影的主题不只是一次记录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中国人走得很辛苦
这部片子以前一直以为叫从莫到毛。两种叫法,含义是不同的。从莫到毛,凭借音乐进入到体制的国度;从毛到莫,是说,一个体制的国家对西方打开门户,走向开放。 Isaac Stern说,当我们拿起一个乐器时,是在表达,表达自己的信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音乐能表达的要远比语言多。
电影的第一句话 中国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
79年之后的中国还没有完全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此同时音乐界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第二次闭关自守,另一种是在发展国乐的同时也学习西方音乐。就在国人在从中徘徊时,穆扎犹如毛泽东一样给中国指明了一条方向,带来了新希望,给中国的音乐注入了新活力。
我看到了人们嗷嗷待哺的神韵,人们好奇而又内向的心态,人们的眼睛里写着愚昧,同时又刻录着求知。
王健小朋友好萌哇
这是段值得反复翻出来欣赏的影像,不是在于学习它的拍摄技巧,而是感受大师感受真正艺术的魅力。
陈丹青在香港书展上推荐的~
对于那个年代不错的纪录片,上海那个对美国流行音乐如数家珍的年轻人让人印象深刻
比较正面地反映了中国,当然和他们被安排看到的东西有关。毕竟他们不是安东尼奥尼…… 觉得中国的乐队相当木讷,但是民乐就很好,我觉得除了文革,还是文化隔阂的问题。stern的点评比他的演奏吸引人,也许他更适合当老师,特别是在看到学生在他寥寥数语点拨之后表演的东西马上不一样的时候,觉得此人真神奇……李德伦马克思主义分析莫扎特的方式果然让西方人感到费解。小王健和小潘淳的音乐表现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似乎是真正爱音乐的。
Isaac Stern演奏时都流泪了,看来我还不懂音乐……
20年前的一部片子,对现代的中国音乐从业人员仍然有教育意义。